吃醃菜會致癌?未必 致癌說源於亞硝酸鹽恐懼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編輯:李娜 2019-11-13 09:10:04

內容提要:有一種菜蔬,光想想就口水直流??在鹽、作料與時間的共同作用下,酸、爽、脆……沒錯,醃菜、泡菜、醬菜!不過,隨著國人越來越注重養生保健,醃菜泡菜被傳容易增加胃癌等發病率。這是真的嗎?

  解惑專家:肖本熙,中國營養學會骨營養健康分會常委、廣東省人民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

  有一種菜蔬,光想想就口水直流??在鹽、作料與時間的共同作用下,酸、爽、脆……沒錯,醃菜、泡菜、醬菜!不過,隨著國人越來越注重養生保健,醃菜泡菜被傳容易增加胃癌等發病率。這是真的嗎?

  臨床營養專家指出,此種說法應是源於大家對“亞硝酸鹽”這一專業術語似懂非懂的恐懼,以及未區分醃菜與醃肉。其實只要吃對醃菜的“成熟度”,適量吃完全沒問題,而且有開胃功能連醫生都稱贊。

  “致癌說”源於亞硝酸鹽恐懼

  事實上,蔬菜在醃、泡、醬等制作過程中,確實存在著亞硝酸鹽產生的過程。蔬菜本身含硝酸鹽,它們主要來源於土壤裡的含氮化合物、被施用的氮肥等,硝酸鹽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無害。不過,蔬菜在醃、泡、醬等制作過程中,硝酸鹽在還原菌的作用下,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確實對人體有中等毒性影響。亞硝酸鹽屬2A類致癌物,即對人可能致癌,此類致癌物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已經驚嘆“果然如此”了。但其實,還有“更毒”的氮亞硝胺,在醃肉裡而非醃菜裡形成。

  動物性肉類、魚類等高蛋白食物裡,有胺類物質廣泛存在,醃制時亞硝酸鹽與胺類反應,會生成明確為致癌物的氮亞硝基化合物,動物試驗證實其致癌證據充分。蔬菜與肉類不同,營養成分以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維生素為主,醃菜產生的亞硝酸鹽、醃肉產生的氮亞硝基並不是一回事。

  “成熟度”與亞硝酸鹽含量掛鉤

  既然醃菜制作會產生亞硝酸鹽,是不是就意味著不能吃?也不是,因為在醃菜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不是一成不變的,算好醃制的時間,吃對“成熟度”,醃菜也不失為餐桌上的一個好配角。

  原來,菜蔬一般在醃制當天、1-2天以及20天後,亞硝酸鹽含量是低的,通常符合安全食用水平;而醃制2天後,亞硝酸鹽的含量會逐漸上昇,一般第8、第9天是亞硝酸鹽產生最高峰,隨後開始緩慢的降低,在這期間不建議食用。

  臨床營養專家指出,我國民間一直就有“醃菜有沒有成熟好”的說法,與亞硝酸鹽上述昇降過程恰好一致的,能吃的成熟好的醃菜,一般都在20天以上,此時亞硝酸鹽已經降到安全水平了。

  此外,有研究表明,以乳酸菌、純醋酸等醃制發酵的泡菜、酸菜,亞硝酸鹽問題比酸少咸多的醃菜少一些。

  鹽超標纔是要注意的問題

  自制醃菜、泡菜、醬菜,只要躲開第2-20天的“未成熟期”,或者買加工包裝好的袋裝醃菜,亞硝酸鹽危害基本不用太擔心。臨床營養專家反而更擔心醃菜泡菜的鹽超標問題。

  專家介紹,高鈉攝入,是導致中國居民死因裡佔據第一位的來自膳食因素,高濃度鈉會造成血管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異常,最終導致高血壓風險增加。以袋裝榨菜為例,一般100克榨菜的鈉含量在1300~1400毫克,稍不注意一頓下飯榨菜的鈉攝入就超過1天人體需要量。

  建議食用“咸口”醃菜時,可預先水洗,或者水煮烹調,一方面減咸,另一方面亞硝酸鹽易溶於水,更安全。

  從減鈉方面考慮,專家更推薦食用以乳酸菌、純醋酸等醃制發酵的泡菜、酸菜,酸多咸少,幫助胃口不好人群“開胃”,補充到維生素、纖維等營養成分,而且乳酸、發酵食物對腸道健康也更友好。

  這些人不宜吃醃菜

  首先是有胃癌、食道癌、肝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家族史的,醃菜的高鹽特性,可成為癌癥發病的誘發因素。

  其次是腎功能不全、高血壓、有卒中高危因素等,醃菜是隱性鈉來源,容易攝鈉過量而導致發病風險增加。

  哪怕身體沒問題的人,食用醃菜也要注意適量,建議看作“一種鹽”,有醃菜就要減少放鹽、味精、醬油等調味料,保證每人一天的食鹽量不超過5g。

  只要我們注意合理搭配,每天吃夠一斤以上的各種新鮮蔬菜的基礎上,進食醃菜時做到選擇醃制時間足夠,且食不過量(計算好每天的總鹽量)。作為中國傳統食物之一的醃菜,能為我們的餐桌食物多樣化帶來不一樣的風味。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