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發疾病關系到個人形象、自信心和生活質量,已經成為大眾和醫療關注的熱點。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工作壓力的增大,當前我國脫發人群已不僅局限於中老年群體,也開始呈現出年輕化態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飽受“脫發”、“禿頭”的困擾。遺傳因素、免疫異常、精神壓力過大等因素都會導致脫發,而脫發人群的植發需求也正在快速增長。中日友好醫院毛發中心主任楊頂權表示,毛發疾病管理需要進行早期、長期、聯合、規范和個體化的綜合乾預措施。
脫發趨於年輕化
隨著社會節奏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加,在人口老齡化加劇後,一方面導致脫發人口數量的增加,同時也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雄激素性禿發的患者的低齡化趨勢較為明顯。我國有脫發患者3億左右,其中雄禿1.3億,斑禿700萬以上,且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需要患者通過養、種、護綜合管理,達到穩定病情和部分改善的目的。
楊頂權教授表示,雄激素性禿發是男性最常見的脫發類型,特征是頭頂毛囊微小化,表現為前發際線後移,頭頂毛發稀少,最終形成禿頂,給患者的形象、自信心和生活質量帶來重要影響。
何為病理性脫發?
生理性脫發包括自然脫發、季節性脫發、嬰兒脫發、老年性脫發和產後脫發,而病理性脫發分為非瘢痕性脫發和瘢痕性脫發。
脫發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病理性脫發的癥狀有哪些?每個毛囊有3個周期,較長的生長期、約三周的退行期以及約三個月的休止期。楊頂權教授認為可以將脫發數量精確化和標准化,如每個月選定某個固定時間用盆洗發,如果盆內的頭發不超過70根左右,連續六個月都保持在70根以內,並且對比6個月期間的中分頭縫寬度沒有較大程度的加寬,就是正常的頭發,否則可能為病理性脫發。
脫發的治療措施
楊頂權教授表示,脫發的治療方法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為藥物治療,第二種為非藥物治療。第三種為手術,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采用的種植手術,但種植後仍需要後續的精心養護,重新進入養、種、護的一體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