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動輒給自己貼上『社恐』標簽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作者: 編輯:李娜 2020-09-11 09:24:25

內容提要:醫學上講,『社恐』一般只會發生在17-30歲之間,這就不難理解這個詞在年輕人中流行的原因。當然,我們也要明白『社恐』被泛化、標簽化的背後,既有年輕人對害怕社交的坦誠,也有對自己在某些社會交往技能上欠缺的遮蔽,起到了『保護傘』作用,甚或夾雜著對某些『老一套』社會規則的無奈,表達了回避社交的一種真切的心理訴求。

  近兩年,“社恐”這個詞頻頻走進公眾視野,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前段時間,在光明日報“青年說”發起的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

  在“社恐”沒有流行之前,筆者對不擅長交際、恐懼社交的理解,還停留於“性格內向”的認知。然而,瀏覽了一些關於“社恐”的文章,筆者卻發現,“社恐”存在被泛化的傾向,連自卑和內向甚至也被納入社恐的范疇之中。

  社恐,即社交恐懼癥,又稱社會交流障礙,醫學上屬於一種精神疾病,屬於焦慮癥的一種,在臨床上有直接的外在表現。《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准》將其定義為一種過分的境遇性害怕,即個體在公開表演場合和社交場合下擔心被人審視,害怕自己會出丑和行為窘迫。

  但具體來說,並非所有對社交恐懼的情況都可以叫做社交恐懼癥。比如一個害羞的人,對社交活動場合也會有一定的緊張、焦慮心理,甚至還帶有一定的回避行為,但這種影響只是暫時的、在場的,一旦離開了即時的情境,就會消失。而真正社恐的人,恐懼程度要更深,發生時間持續更長,還伴有自主神經癥狀,帶有明顯的影響社會功能。

  筆者注意到,一些文章就將社恐的外在表現簡單歸結為:不喜歡在酒桌上敬酒、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眾面前講話、在餐館結賬時不敢大聲呼叫服務員、坐公共汽車到站時羞於讓司機停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錯過站、寧可點外賣也不願意和老板面對面交流……

  說實話,筆者就是個性格內向的人,以上一些情形,我小時候也經歷過,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就逐漸消失了。拿公眾場合演講來說,很多人都會怯場,甚至緊張、手心冒汗等。記得我上小學時,有老師讓我到講臺前唱歌,結果,我就站在前面低著頭,不敢吭聲,到最後眼淚都掉了下來。然而,上大學期間,我卻參加了一些演講比賽,也做過不少室外大型活動的主持人。換句話說,誰都不是天生的演講家,有些社交技能是需要主動克服心理障礙,慢慢去鍛煉的。

  要知道,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當初提出的內傾型和外傾型的性格劃分,可並沒有給內向者貼上負面的標簽,相反,內向的人也有外向者不具備的性格優勢。此外,每個人在內心深處或多或少也都會有一些自卑情結。

  進一步說,社恐的人可能會自卑、內向,但自卑、內向的人,並不一定就是社恐。年輕人有社交問題,害怕社交,也並不代表就患上了社恐。醫學上所說的社恐,是需要專業臨床診斷的,當下年輕人的多數社恐,尚且都沒到達病態的程度。

  更值得追問的是,年輕人為何動輒給自己貼上“社恐”的標簽。在我看來,除卻對“社恐”這個專業性概念進行泛化、淺層化的理解外,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社會現實因素。

  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所謂的社交,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麻煩。比如,微信時代,朋友圈裡的求點贊、求投票、求轉發、求砍價,給很多人帶來了精神上的“綁架”;工作群裡,對領導發言的“溜須拍馬”,可不是內向者所擅長的;下班之後,無法拒絕的酒局、虛情假意的社交,也讓很多職場年輕人有諸多的無奈……

  另一方面,網絡的便捷化和虛擬化,成為不少性格內向的人回避社交麻煩的“避風港”,很多打著“社恐”旗號的年輕人,在網絡裡更加如魚得水、舒適自在,畢竟,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建議年輕人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主動進行面對面交往,說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確實是需要邁過心裡這道坎兒的。

  醫學上講,“社恐”一般只會發生在17-30歲之間,這就不難理解這個詞在年輕人中流行的原因。當然,我們也要明白“社恐”被泛化、標簽化的背後,既有年輕人對害怕社交的坦誠,也有對自己在某些社會交往技能上欠缺的遮蔽,起到了“保護傘”作用,甚或夾雜著對某些“老一套”社會規則的無奈,表達了回避社交的一種真切的心理訴求。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