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成立大會暨2021年學術交流會成功召開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 編輯:李娜 2021-04-06 15:19:41

  為進一步促進中醫藥學術交流,將文獻研究與臨床緊密結合,搭建起多學科、多學緣融合、創新性較強的學術團隊,為全面科學推動中醫醫史文獻及中醫藥事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支橕,由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發起,經天津市中醫藥學會批准,天津市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成立大會暨2021年學術交流會於2021年3月28日在民生銀行天津分行四樓會議室成功召開。

  大會邀請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天津市中醫藥學會會長李慶和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副主任委員劉更生教授,天津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處處長於春泉教授,全國名中醫、天津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陳寶貴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郭義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資深教授羅根海教授、郭洪耀教授、郭洪圖教授、王秀蓮教授、王玉興教授、馬曉峰教授等專家學者200餘人出席。

  近年來,中醫藥事業迎來發展的大好時機。從屠呦呦研究員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頒布,到全國中醫藥大會成功召開,再到本次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中醫藥發揮的重要作用,中醫藥正在國民健康保障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建設中醫藥科技支橕平臺。

  中醫藥發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中醫古籍文獻浩如煙海,這是中醫藥發展的寶貴財富。數千年來, 中醫學術的傳承除了“口耳相傳”外, 最主要的方式是“中醫臨床——中醫文獻——中醫臨床”的反復, 在中醫藥發展史上,凡有造詣的古今醫家,莫不是善於利用文獻之能者。不對中醫學加以完整而系統的繼承,學術發展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前,中醫學術主要體現在中醫教學、臨床、科研三個方面,而三者與中醫文獻的關系十分密切,無論是中醫理論的發展、臨床水平的提高,還是科研思路的建立,都必須有堅實的文獻基礎。

  作為醫史文獻分會的發起者,天津中醫藥大學有著雄厚的學術實力。該校中醫學院擁有60餘年辦學歷史,11個教研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3個。該校中醫醫史文獻學科有良好的學術研究傳統,我國著名醫史文獻學家、天津中醫藥大學郭靄春教授曾主持並完成的《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項目於1994年、199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醫史文獻研究的重要分支,該校《中醫各家學說》學科以傳承中醫名家學術流派的研究特點為主旨,逐步形成了跨學科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以《中醫各家學說》為核心的課程群,完成了全國首家中醫藥高等院校《中醫各家學說》課程“本-碩-博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此外,天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近三萬冊古籍特藏資源,在論文、著作、科研課題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醫史文獻分會雲集了天津市優質中醫專家資源,涵蓋了天津中醫藥大學及天津市二十餘家醫療機構的專家175人,學會成立後,將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醫藥史文獻學術活動,組織重點學術課題研究和科學考察,服務我市中醫醫史文獻專業的傳承發展體系建設。積極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中醫歷史知識宣講,讓醫務工作者進一步了解中醫藥文獻知識,學習老一輩中醫大家臨床診治疾病的寶貴經驗,提昇中醫藥文獻平臺的服務質量。開展科技創新,優化對海量數據的挖掘,利用數據庫對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進行全方位系統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成立大會上,召開了第一屆委員選舉大會,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黨委書記劉毅教授當選第一屆主任委員。大會選舉產生委員42 人,提名推薦青年委員 22人,會員112人。

  成立大會上,學會與民生銀行天津分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中醫藥大健康領域開展廣泛深入合作,共同為百姓民生健康事業做貢獻。民生銀行天津分行行長鞠偉宇、副行長孫超出席了會議。

  開幕式結束後,全國名中醫陳寶貴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副主任委員劉更生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韓娟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郝征副教授和天津中醫藥大學謝盈彧博士分別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學術交流會

大會合影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