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氫氣就能抗癌又防衰?沒這麼簡單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京青年報 作者: 編輯:張琦 2021-12-02 09:38:36

盡管在實驗室條件下,氫氣表現出減少炎癥反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但通過吸氫氣、喝“富氫水”就能實現包治百病嗎?悄然興起的“吸氫養生館”到底靠不靠譜?最新一期“科學”流言榜現在就為大家揭秘。

同時, 網紅解酒藥能讓人“千杯不醉”,蜂蜜不會影響血糖,泡熱水、烤火可以治凍傷,生白發能夠降低患癌風險等近期熱門的健康偽知識也在今天被一網打盡。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布。

流言1: 網紅解酒藥能讓人“千杯不醉”

真相:一些網絡渠道銷售的“解酒神藥”受到不少人的青睞。宣傳稱,這種能增加酒量、防止醉酒的保健食品屬於純植物提取,無副作用,可加速對酒精的分解,達到快速醒酒和提昇酒量的效果。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在臨床上,目前沒有任何一種藥品以解酒的適應癥獲得國家藥監部門批准。而用一些所謂的“偏方”“老方”來解酒,不僅起不到解酒的效果,反而可能會增加肝髒的負擔,甚至引起肝功能損傷,實在是得不償失。

現在市面上的所謂“解酒藥”,本質上都是保健品或食品。保健食品是不能添加藥物成分的,絕大多數是宣稱有護肝功能、降低酒精對肝髒細胞損害的食品。這其中的成分通常來自藥食同源的中藥提取物,如甘草、人參、葛根等,也有添加了一些氨基酸的,如L-半胱氨酸、牛磺酸等也都屬於食品添加劑,但這些成分的藥效並不確切。

飲酒過量、酒精中毒後,在臨床上,納洛酮、納美芬、美他多辛等藥物能起作用。比如“鹽酸納洛酮舌下片”,舌下含服後,藥物進入大腦,可解除乙醇導致的中樞抑制。納洛酮直接口服吞下不能起效,只能在醫院實施靜脈注射或舌下含服,它代謝快,藥效只能維持一小時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嚴重醉酒時,旁人不能貿然幫醉酒者服藥,除了可能被直接吞入而不能在舌下釋放,更容易誤吸藥片到氣管中。

那麼如何正確解酒呢?解酒最主要的是促進體內蓄積的乙醇和酒精的排出,一方面在飲酒後可以適量補充液體,多喝水,稀釋體內乙醇和酒精的濃度,減輕肝髒的負擔;另一方面多喝水還起到利尿的效果,促進排出。

流言2:吸氫氣能抗腫瘤抗衰老

真相:不知從何時起,“吸氫養生館”悄然興起,打著包治百病的旗號,不論是抗腫瘤、抗衰老,還是改善睡眠等各種疑難雜癥,只要你吸上一口氫氣,好像都能夠解決。

事實上,雖然在實驗室條件下,氫氣具有“抗氧化”性質,表現出減少炎癥反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但相關的臨床研究還在進行中。不論是科學原理,還是實際醫療應用中,氫氣的作用機制都有很多問題和疑惑尚未解開。

而諸如“吸氫”或飲用“富氫水”這樣的方式,氫氣並不能針對性地到達病灶。即便在實驗室或臨床上有一些突破或進展,目前使用氫氣治療或預防疾病仍然是醫療行為,需要在具備正規資質的醫生叮囑下,在醫院或醫療機構中使用,而不是在街頭的小門店或家中自行操作。

總之,不要輕信“吸氫”包治百病之類的謠言,也不要輕易嘗試“吸氫”或飲用“富氫水”。

流言3: 蜂蜜不會影響血糖

真相:有人為蜂蜜是天然食品,其中大部分是果糖,果糖昇糖指數低,所以糖尿病人吃蜂蜜不會昇高血糖,可以放心吃。果真如此嗎?

其實,果糖的昇糖指數確實較低,但其在蜂蜜中含量並不佔絕對優勢,蜂蜜依然含有大量對血糖影響極大的葡萄糖。按照《GB 14963-2011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蜂蜜》裡對蜂蜜的質量要求,每100g蜂蜜中,果糖與葡萄糖的總含量應≥60g,因此蜂蜜本身是一種含糖量相當高的食物,並不適合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更需要注意的是,果糖會更容易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而這是Ⅱ型糖尿病的發病基礎。此外,高果糖攝入還是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發作的重要風險因素。因此,不止糖尿病患者,痛風患者和高尿酸血癥患者也要盡量避免食用過多含有大量果糖的食物。

流言4: 泡熱水、烤火可以治凍傷

真相:凍傷後,不少患者會自己采用一些“土方”治療,如用雪搓、用火烤、用熱水復溫等。但許多方法在醫學上是不成立的。凍傷患處被刺激後,反而可能會導致刺激過敏和感染風險,出現凍傷部位起大包、出水?等情況。

凍傷是指機體暴露於低體溫環境所致的全身性或者局部性的急性凍傷性損害,多見於寒冷地區。凍傷後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將被凍的位置放入接近人體體溫的溫水當中,比如用37℃至40℃的溫水或者溫毛巾進行5至10分鍾的復溫,但不要超過20分鍾。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用無菌溫鹽水衝洗乾淨,患肢應制動並適當抬高,以免加重組織損傷並減輕水腫。

寒冬季節,皮膚暴露處要多加保護,出門時應戴口罩、手套、防風耳罩等。應經常保持服裝、鞋襪乾燥,發現有凍傷征兆了可以先使用一些凍瘡膏,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如果凍傷情況比較嚴重,出現水?等癥狀,最好的方法還是盡快到醫院救治。

流言5:生白發能夠降低患癌風險

真相:網文介紹的研究發表於2009年,已經是12年前的一項研究了,並非新研究,是一項日本研究人員在小鼠中進行的實驗。原研究是對頭發變白機理的探討,且研究也沒有癌癥發生率的相關數據。

聲稱“生白發能降低患癌的風險”的網文引自外媒報道,報道中誤讀了專家觀點,纔得出如此荒謬的結論。在報道中,引用了哈佛大學皮膚科系主任戴維·費希爾(David Fisher)對這項研究的解讀。費希爾教授認為,已遭受DNA損傷的黑色素乾細胞如果沒有轉變成黑色素細胞,還是以乾細胞的狀態存在的話,雖然可以產生黑色素,但會癌化,導致癌癥發生。變為成熟的黑色素細胞,則減少了癌癥發生的風險。

因此,說“癌癥風險減少”,是比較黑色素乾細胞“繼續以乾細胞的方式生存”和“變為黑色素細胞”這兩種情況對人體的影響,而不是比較“黑頭發的人”和“頭發變白的人”的患癌風險。如果如網文所說頭發白的人真的癌癥風險低,豈不是老年人更不容易得癌癥了?那顯然是荒謬的,也與“年齡越大,癌癥風險越高”這個事實矛盾。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