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檢查輻射量低、致癌風險可控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參考報 作者: 編輯:李娜-健康頻道 2024-04-25 09:33:19

  “每多做一次CT,患癌風險增加43%”最近這一說法引發熱議,CT檢查真有這麼可怕嗎?國家藥監局器械審評中心相關工作人員近日刊文指出,上述說法存在一定的誤導性,CT檢查輻射量低、致癌風險可控。

  據悉,這一說法來源於2023年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一項跨國多中心的大隊列研究。該研究對歐洲9個國家的近百萬名22歲之前接受過CT檢查的個體進行了長期隨訪(在首次CT檢查後隨訪至少2年,平均隨訪時間為7.8年),發現有790例最後罹患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病比例約0.08%。在持續的分析中,研究還發現隨著CT檢查次數的增加,患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風險呈上昇趨勢,患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風險總體上每次檢查增加43%。

  “43%是一個相對增加的風險,揭示的是整體群體之間的風險差異,而不是個體風險的具體數值。此外,在隨訪過程中,無法排除年齡、性別、吸煙習慣、飲食模式及遺傳因素等與患癌風險有關的因素,因此這一說法存在一定的誤導性。”上述工作人員指出,CT作為目前臨床疾病診斷的重要輔助工具之一,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已經相當成熟。

  CT是目前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檢查方法,幾乎可以檢查全身絕大多數的髒器,在CT檢查過程中的確會產生一定的輻射劑量。輻射暴露可能會對人體產生損傷,其風險主要與輻射劑量有關。據權威報告,輻射劑量低於100mSv(劑量單位)時,不會增加致癌發生的概率。

  他說,一般而言,在進行CT檢查時,一次胸部平掃接受的輻射劑量約為6mSv,一次胸部增強掃描接受的輻射劑量約為5-15mSv。這意味著,日常的醫學放射檢查達不到100mSv,患癌風險可控。

  “在一些特殊情況,可能導致輻射劑量超出了個人年劑量限制,但與疾病造成的危害相比,其危害要小得多。”上述工作人員進一步介紹說,因疾病的特殊性(如惡性腫瘤)/短期內快速進展的疾病,需多次進行CT檢查,以便了解病情,纔能作出正確的處理決定。美國著名的安德森癌癥中心官網上刊文提到,在保證劑量合適的前提下,“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從CT掃描中的受益遠遠超過潛在的風險”。

  據悉,降低輻射劑量是目前醫學發展的趨勢,一些CT設備制造商推出了低劑量CT。他說,低劑量CT的掃描輻射劑量明顯低於普通CT,如一次胸部低劑量CT的掃描輻射劑量約為1mSv,通常為普通胸部CT掃描的1/5~1/6,但肺部病變發現能力和診斷效果卻與普通胸部CT相當。

  此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逐步應用,如基於深度學習的劑量調制算法和圖像重建算法等,也能避免重復曝光。未來會湧現更多的低劑量技術,使大眾從CT檢查中獲益。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