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上海舉行的第一屆世界醫學高峯會議傳出信息:器官移植正日益成爲臨牀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立法和倫理問題也受到廣泛關注。目前,供體器官短缺已經成爲全球性的醫學難題。
爲了讓更多的垂危患者擁有生的機會,專家們希望在腦死亡等敏感問題上進行規範、加強立法,此外呼籲開展更多的親屬間器官移植。
我國的器官移植事業雖然與國外同時開展,但有關立法工作滯後,阻礙了器官移植的進一步發展,迫使這一高科技醫療領域在我國長期處於壓抑狀態。通過完善器官移植相關法規建設,可有效規範臨牀移植工作,促使我國器官移植事業健康有序發展。其中,最敏感的無疑是腦死亡的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在2001年創立了我國第一個腦死亡學術醫療團體,代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在大會發言的袁勁醫師表示:器官移植只是腦死亡的正面效應之一。
袁勁說,過去,我國在如何判定腦死亡時只有借鑑國外做法,如今一套規範的程序正在制定形成,腦死亡判定不僅要依據臨牀症狀,還應進行嚴格的確診試驗。爲了客觀公正,腦死亡的判定將由麻醉科、神經科和ICU(重症監護室)的醫生來判定,從事器官移植的醫生不能參與其中。
目前,器官移植主要分爲親屬間、非親屬間移植等。隨着醫學科技的進步,人工器官移植開始出現,如人工心臟移植等。此外,還有通過基因工程改組修飾非人體器官進行的異種移植、克隆移植等,但還處於研究階段。
復旦大學器官移植中心研究室主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泌尿外科朱同玉教授表示:在當前的情況和現有技術條件下,鼓勵親屬間移植是解決器官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他認爲,親屬間的活體移植有配型好、質量高,利於長期生存等優點。以腎移植爲例,目前我國腎移植中,僅4%爲親屬間移植。美國每年要開展親屬間的腎移植達6500例,而我國僅開展約200例。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每年要新增約12萬名尿毒症患者,大量的患者由於缺乏供體器官而無法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