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健康之家 > 健康資訊 正文
關鍵詞:
 

16屆艾滋病大會 陽光生活:與艾滋病共存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8-15 15:08
 

 
 
 
 

  第16屆世界艾滋病大會當地時間13日晚在加拿大多倫多開幕,約2萬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與會,本屆大會的主題是“行動之時”。

  新華網快訊: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在13日開幕的第16屆世界艾滋病大會上表示,擁有290億美元的蓋茨基金會將把全球艾滋病防治作爲“高度優先”任務。

  第16屆世界艾滋病大會13日至18日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約2萬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與會。會議召開前夕,舉辦一系列面向記者的講座,其中一個名爲“陽光生活”的講座打破了人們有關艾滋病患者壓抑、悽慘和絕望的舊印象。

  蒐集“陽光”扭轉偏見

  Positive Lives。

  屏幕上的兩個英文單詞,翻譯爲中文時頗費斟酌。

  “Positive”在英文中有“積極”、“正面”的意思,也可譯爲“陽性”。例如,某人艾滋病病毒檢測呈陽性,就說此人“HIV positive”。

  凱文·瑞恩是“Positive Lives”志願者組織的國際項目負責人。這個組織主要從事有關艾滋病的公衆教育,以消除社會對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偏見和歧視。“Positive Lives”是本屆艾滋病大會中有關“反對歧視艾滋病患者”系列講座之一。

  瑞恩本人檢測出HIV陽性已經多年,但是看不出病態。瑞恩從事公衆教育的手段,是用圖片講述不同國家和地區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故事。出現在那些故事中的形象,完全沒有人們通常印象中艾滋病患者壓抑、悽慘和絕望的表情:笑容滿面的菲律賓婦女,樂不可支的緬甸老大媽……

  有人建議,不如把這個成立於1998年的組織名稱,翻譯成“陽光生活”。他們倡導與艾滋病共存的陽光生活;他們展示的,也是這樣的陽光形象。

  從1981年世界首次確認艾滋病——人類獲得性免疫缺損症——已經過去25年。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報告,目前全世界累計感染者,已經超過4000萬,2005年新增感染者爲410萬,也就是說,平均每天全世界有1.12萬人感染艾滋病。

  “以往媒體對艾滋病的報道通常是負面的,”瑞恩對前來採訪的各國記者說,他列舉了一些英國大報過去使用的新聞標題:“艾滋病:亂倫的代價”、“艾滋病:同性戀的報應”、“艾滋病:迷思?”等等。他說,這樣的標題,並不符合事實,反以聳人聽聞的手法,加劇了公衆對艾滋病的偏見。

  瑞恩和他的同事們,在世界各地蒐集“陽光生活”的故事,希望扭轉公衆對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刻板印象。

  歧視患者處處存在

  感染上艾滋病毒,意味着要與這種目前尚無絕對有效療法的病患共生。絕望之人難以長期存活,所以,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必須選擇堅強,選擇樂觀,選擇陽光。

  這樣的選擇並非易事。即使在一些人們以爲很早就努力消除歧視和偏見的發達國家,選擇“陽光生活”的航程中,仍有不少暗礁。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的賈尼絲·黛勒,對此深有體會。

  現年50歲的黛勒,13歲從牙買加移民加拿大,是6個孩子的母親。她在一家公司長期從事廣告工作,待遇不錯。但是,2001年,她在當地一家報紙發表文章,公開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後,立即遭公司解僱。

  老闆當然不能以黛勒是艾滋病感染者爲由解僱她——那會違反加拿大反歧視法。“我的文章發表以後,公司突然設置了高到荒唐程度的廣告定額,然後以我不能完成定額爲由解僱我,”黛勒說,“僅僅兩個星期之前,他們還因爲我工作出色獎勵並提升了我。一個優秀員工怎麼可能在兩個星期之內就變得連定額都完不成了?”

  黛勒告訴各國記者:歧視在哪裏都有。麥基爾大學健康中心心理學家喬安妮·西爾說得更直白:“如果這個世界有一個國家需要反歧視,那就是加拿大。”

  黛勒的第二任丈夫1994年初死於艾滋病,她在那一年查出HIV陽性,並公開自己的感染者身份。

  黛勒與第二任丈夫1990年結婚,兩人感情很好。“他是個好人,”黛勒說。但是她絲毫不知道丈夫患有艾滋病。“他臨死前不久告訴了他弟弟,可是他從來沒有告訴我。他對他弟弟說,因爲他‘不想被拒絕’。”

  黛勒曾經絕望過,以爲自己“必死無疑”。

  1997年她纔開始接受治療。不過,典型症狀一直沒有在她身上出現,黛勒意識到,HIV陽性並不是世界末日,死亡並不像想象的那樣近。既然不會馬上死,爲什麼不積極治療呢?

  克服了對艾滋病的恐懼,黛勒還需要克服孤獨對她的心理壓迫。她渴望傾訴,卻又擔心身份暴露之後可能承受社會輿論壓力,那種想說又怕說的矛盾,整整折磨了她5年。

  最後,她終於向自己“最好的朋友”透露此事,但馬上發現自己被流言包圍。她的孩子也難倖免,有人甚至罵她的女兒是妓女。

  公開身份積極應對

  黛勒決定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公開自己的身份,目的是制止流言。

  雖然因此失去工作,但是黛勒沒有被擊倒。她參加了“與艾滋病共生全球網絡”,積極投入提高公衆,特別是非洲裔加拿大人對艾滋病認識的工作。她爲數家媒體撰寫相關報道和評論,並在當地一所小學教授課程。

  黛勒在自己所在社區也做了不少宣傳教育工作。過去歧視她的鄰居,逐漸轉變態度。一名曾經對她側目而視的牧師請她向教友傳授有關艾滋病的知識。

  來自美國新澤西州的17歲高中生約內爾·貝爾菲奧爾認爲,在抗擊艾滋病病毒的艱鉅鬥爭中,社會對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接受,“與找到治療方法同等重要”。貝爾菲奧爾生於羅馬尼亞,1歲時就檢測出HIV陽性,被送入孤兒院,沒有得到任何救治。

  媒體報道他的故事後,一個美國家庭收養了他。貝爾菲奧爾說,在美國,也有很多感染者擔心遭歧視而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他從來沒有隱瞞自己的身份,也曾經受人詛咒。8歲時,就有人說他活不過10歲。現在,他已經學會對歧視一笑置之;“我17歲了,還是很健康!”

  雖然絕大多數感染者和患者還生活在陰影裏,但是這3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和不同經歷的感染者,都很“陽光”。他們坦然面對鏡頭,以真名實姓與媒體打交道。用貝爾菲奧爾的話來說,如果感染者不爲社會接納,不能陽光地生活,“這同疾病本身一樣危險”。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主任彼得·皮奧特曾經說:“歧視令(艾滋病患者、病毒感染者)個人和羣體失去話語權,令他們喪失力量,更加弱勢,更加孤立,而且剝奪了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必須打破這些障礙,否則就沒有機會打退這種疾病。”

  與艾滋病共生的人需要陽光生活。

  社會也需要他們生活在陽光中。(熊蕾新華社專電)

 
稿源: 新華網   編輯: 安蔚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北方網精彩內容推薦
關閉窗口
 
無標題文檔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熱點專題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和諧之旅 迎奧運 講文明 樹新風
解放思想 乾事創業 科學發展 同在一方熱土 共建美好家園
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今日股市觀察》視頻
北方網網絡相聲頻道在線收聽 2008高考招生簡章 復習衝刺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問題解答
帶你了解08春夏服飾流行趨勢 完美塑身 舞動肚皮舞(視頻)
C-NCAP碰撞試驗—雪佛蘭景程 特殊時期善待自己 孕期檢查
熱點新聞排行 財經 體育 娛樂 汽車 IT 時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