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 北方網  >  健康之家  >  健康專題
關鍵詞:
夏至節氣養生 夏至飲食 夏至養生
2011.6.22 夏至
  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醫生的話:
  夏至,顧名思義就是說夏天正式到來。夏至之後,氣溫較高,天氣悶熱,濕氣過大,容易中暑。廖主任介紹說,在此時節要養生保健,就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養陽氣、調情致、補水分。
第四中心醫院
廖輝 主任醫師
擅長中醫治療各種疑難雜癥,尤其是治療心腦血管[詳細]
  夏至時節由於天氣越來越熱,人們很容易出現頭疼、頭暈的情況。這時候需要大家及時補充身體水分,多喝水;另外,既往有心髒病的病人注意保持樂觀情緒切忌大悲大喜,而既往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則應避免長時間處於空調環境中,飲食方面更應該注意祛濕。
利好食材 利好食材 利好食材
·夏至吃『三鮮』嘗新麥防溽暑
·22日夏至:天氣炎熱當心中暑
·養生:夏至節氣 防暑有絕招
·夏至前後半月最適宜節氣針灸
·夏至養生:『三字經』均鹼水
·夏至節氣:養生勿忘要健脾
·夏至:不同人群的養生方法
·『夏至日』習俗及養生
小編總結:夏至時節要注意多喝水,如白開水、涼鹽開水、綠豆湯、鮮榨水果汁等家庭自制飲料。隨身攜帶一些防中暑的藥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
健康人群:注意補充水份 心血管疾病患者注意事項 風濕性關節炎容易復發
  夏至意味著炎炎夏日正式到來,每到這個節氣人們總是很容易『上火』,所以在這個節氣裡,應盡量多吃青菜,如各種豆類、瓜類、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涼拌生吃,也可放少許瘦肉絲炒熟吃。
·夏至:多吃粗糧 營養均衡
·夏至高溫 吃啥喝啥纔能清涼
·夏至陽氣最旺不妨多吃『苦』
·芒種夏至應該多吃蠶豆和黃豆
·四款夏至養生食譜清熱解暑
·夏至酷暑來臨午睡苦菜不可少
·夏至飲食:冬至餃子夏至吃面
·養生保健:夏至到別忘吃碗面
小編總結:夏至節氣多吃水果也很重要,鮮榨的瓜果汁也很好喝哦,不僅生津止渴,也能清熱解暑。
  萵筍味甘、性涼、苦,入腸、胃經,具有利五髒,通經脈,清胃熱,清熱利尿的功效,在炎熱的夏季食用,有助於增進食欲[詳細]
  夏季,人們容易口乾舌燥,吃些黃瓜,有很好的清熱、生津、止渴作用。對於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來說,黃瓜是首選食材[詳細]
利好食材   西瓜性寒,味甘,歸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西瓜所含的糖和鹽能利尿並消除腎髒炎癥。[詳細]
利好食材   桃子性溫,味甘酸,能消暑止渴、清熱潤肺,有『肺之果』之稱,適宜肺病患者食用。桃子果實營養豐富,尤其鐵的含量較豐富[詳細]
荷葉茯苓粥
利好食材
涼拌萵筍
利好食材
苦瓜黃豆百合排骨湯
利好食材
粟米赤小豆煲生魚湯
利好食材
  推薦理由:清熱解暑,寧心安神(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詳細]   推薦理由:此菜品潤利五髒,通經脈,增進食欲。[詳細]   推薦理由:養陰潤肺,清熱又不損陽,又老少皆宜的靚湯。[詳細]   推薦理由:清熱健脾、祛濕開胃,男女老少皆宜,是夏日養生靚湯。[詳細]
  夏至『面』:夏至日在我國民間還是一個節日,稱為『夏至節』,在這一天民間有吃面條、吃餛飩等習俗。北方主要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北方主要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嘗新的意思。[詳細]
   夏至吃餛飩:夏至日,金華盛行吃餛飩,從老一代人流傳至今。餛飩以面為皮,有湯餛飩、拌餛飩、炸餛飩、煎餛飩等,包法形狀有官帽式、元寶式等。[詳細]
   夏九九: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詳細]
利好食材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詳細]
利好食材 利好食材 利好食材
編輯:李娜 設計:史小凡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